• 邦明资本
  • 邦明邮箱    加入邦明    在线咨询
    •     
  • 关于邦明管理团队投资特色邦明动态投资人家园联系我们
  • 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上海创投行业协会副会长——蒋永祥博士出席2024年第一财经股权投资论坛
  • 发布时间:2024/8/30 0:00:00  阅读:604
近日,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上海创投行业协会副会长——蒋永祥博士出席了2024年陆家嘴投融资论坛暨第一财经股权投资论坛,在投资论坛上,蒋博士与主持人及其他嘉宾一起深度探讨资本与企业赋能硬科技等话题,以下为部分内容摘要:

主持人:请各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蒋博士:谢谢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邦明资本董事长蒋永祥。邦明资本今年成立正好14周年,邦明资本最大的特色科技投资、早期投资、价值投资,我们主要关注于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高端的医疗器械这三个方向。4014年来我们投资了100多家企业,有若干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同时很多国有的引导基金,我们长期的投资人,跟着我们共同来拓展科创投资这个大的赛道,谢谢大家。

主持人:当前的环境下每一家机构的投资理念也不太相同,目前机构聚焦的核心策略和核心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蒋博士:谈起科创投资我深有感触,也感到有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十几年前,邦明资本从创立开始,我们定位在科创投资,早期投资,那时候不但没有人认可,很多人还很怀疑,比如说退出难、看不懂、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等等。我们坚持下来了,当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掘金科技成长》,那是十几年前,为了跟投资人交流,后来逐步取得了一些能够理解、支持并参与到科创投资里面来的一批投资人,一些机构,包括一些个人,那么我们也取得了这方面很多的经验。

如今,现在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了,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科创,我们感到非常的乐见其成,我们自己现在也在优化我们的打法,以前就是项目群里挑,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更多的项目应该讲如果是明星项目,大家可能都看重,很多项目可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也要转变,除了坚持我们当时讲的叫“三大法宝”,就是合伙、合作、合理,合伙就靠我们合伙人团队,我们有接近20个人,理工科背景的,硕士以上的,名校毕业的,专门投资三大赛道的,就是集成电路、AI赛道,还有新材料、新能源赛道,还有就是生物医疗赛道,三个方向的投资科技人才之外,那么我们还有长期坚持这三个方向。

同时,更广泛的跟我们比如一些高校,一些研究所,以及把我们已投的100多个项目进行产业链的协同整合,这样形成我们这方面的一些优势,找到那些有一些技术壁垒,同时团队又比较优秀的,真正很立体的那些早期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它能够在细分领域里面处在前列,如果你战胜不了同行,你是没有机会的。

在当今这么卷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唯有那些优秀的团队,又做得快,又起得早,又能够长期坚守的好项目,才能有所机会。所以我们现在也顺应形势的变化,在逐步优化我们的投资逻辑。总之,要为投资人创造好的回报是我们长期的目标,同时能够为我们被投企业带来价值,是我们共同价值分享、价值创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谢谢。

主持人:行业里面关于投后能力的讨论其实也越来越多,这也逐渐被看作是投资机构当下很重要的一个指标,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个趋势,在投后能力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蒋博士:科创投资的整个链条环节,募、投、管、退,我感到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就像刚刚主持人提出来的关于投后管理,我想如果你对科创企业不了解,甚至没有在企业呆过,没有参与过科创的过程,要对他们进行赋能,增加他们各方面资源的组合,以及提高他们的发展速度,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从十几年前,其实我刚刚讲的邦明资本首先是三大法宝,第二个,我提了一个理念叫一专多能,专业化的投资,就是你要能发现价值,发现有潜在的好的苗子,同时叫多能,多元化的能力,多元化的服务,多层次的服务,多方面的服务,力争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忙而不添乱的为自己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价值。

像我们投资了100多家企业,很多家企业,其实我们投资经理包括我本人,都很经常性的,不定期的跟企业进行交流,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者是帮助他们搭建一些资源,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些科创项目,很多早期项目严重的缺各种资源,他们的优点是什么?年轻,有一定的技术,甚至有一定的行业专业能力,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他缺人才、缺市场、缺管理、缺团队、缺财务、缺规范等等,其实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精力的。所以这个方面其实我们要详细讲的话会有很多案例,这里就不展开了,谢谢。

主持人:其实都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多的是资源,包括各种能力方面的赋能,其实简单的财务投资可能在现在当今的市场上已经远远不够了。

蒋博士:不够。有时候你一般帮不了,同时企业也在挑,他挑哪些机构能够给他更多的赋能,能够给他带来一些协同的效应,就好的企业也在挑,所以这时候对机构来说也是比拼一个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这一点我们深有感触。以前投资大家不投,你随便投,现在大家都投的时候,对不起,那么企业要挑了,所以真正好的企业,就我们做投资的,其实人家说你出钱的肯定甲方,其实不对,邦明资本我一直要求我们的投资经理,一定是以乙方的心态,做销售的心态来做投资的,这样才能够真正找到那些好的苗子,好的企业,然后跟他共同去发展。

主持人:现在其实投资的环境也跟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8月IPO政策调整以来,其实资本市场包括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以往一级市场的投资逻辑也被颠覆掉了,创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国资,90%的创投机构在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在当前的政策市场环境之下,我想请问从各自机构的角度出发,来讲一讲你们的投资和退出的路径有何调整?

蒋博士: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我跟很多政府级别的母基金合作了好多年,我们跟有一个基金,国家科技部的引导基金和上海市杨浦区的引导基金合作的,我们也是最快两年多就把本金和利息还给他们的。我们跟上海市政府的引导基金,上海科创投的,以及青浦区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的一个基金,我们最快把本金和利息还给他,他就是投了3,000万,就回去4,700万,账上还有一半的项目没退出,我们也第一个回购的,所以我们有发言权。

另外,我跟外地的地方政府也有合作,跟扬州市政府,跟江苏省的连云港等等都有合作,我的体会开始合作各种条件一定要自己掂量掂量,根本上一个基金,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回报。如果说基金回报率不行,不能市场化的运作,你答应再多的条件没有用,最后大家都不会开心。

相反如果这个基金运作得好,投得项目好,赚钱了,其实都好说。地方政府其实我觉得也一样,当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它是国资的,所以它一定带有一些某种程度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所以这一点怎么样把它结合起来,其实对每一家机构来说,你都要充分的考虑,既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市场的要求,市场化的要求,同时也能考虑合作伙伴,地方政府他们的一些诉求。

这两者如果你觉得能够有机的结合,你就干,如果你觉得难以兼顾,你一定要谨慎,否则到头来大家都不开心。那么好在我邦明这么多年,我觉得我还是坚守了这样一个原则,所以跟很多地方政府合作得都比较愉快,所以有了第一期就有第二期,就有第三期,我跟扬州政府合作了好几期了,我跟青浦区马上合作第二期基金,他们邀请我再继续合作。

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始终什么认为每个机构跟人一样的,都有能力边界,你不能逾越边界。比如说我们邦明资本的特点,我们是科技早期,比如长三角,比如说主投是我们的特点,那么你说你做PE,你做房地产,像我们乔总这样的,做一些比如说金融,涉外的,可能我们不懂,不了解,所以我觉得专注于自己的强项,瞄准一个细分的领域,精准的去合作,这样才能持续,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你一定要把诉求把它分析清楚,比如说我跟一个地方政府合作,我觉得最有体会的一个点是什么?就是说把两者分开来,一个是完全带有政府引导的基金,那就政府引导去运作,别的事我来管,另外一个就是完全市场化的运作,那么不把两者混在一起,这样的话两个基金都很满意,一个是服务地方政府的发展,一个是纯粹市场化的,以盈利为目标,很好,要么就是说这个基金里面比如它有一定的比例要返投,我们很多基金都面临这个问题,那么这样的话其实你要算好,比如当地你有哪些资源,你能不能有一些反投的项目,或者能不能引进一些比如说有一定价值的,符合地方要求的这样一些产业的这种,科技的这种苗子,那么这样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而千万不能为了募资,为了合作而合作,盲目的去成立基金,这个到头来其实可能都一地鸡毛。

主持人:那么在当前,目前各自关注的领域当中,我想请问一下各位觉得有出现一些变革性的技术吗?

蒋博士:主持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做科技投资的人经常思考也很焦虑的问题,我们都想投到那些很有震撼性的,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非常优秀的这样一种团队,这样一个好的方向的一种技术。但是其实在这一点可遇不可求,我觉得还是在大的方向里面找到那些比较细分的那些赛道,你去深耕,去提前布局。

所以我们还是十几年来没有变过,在三大方向,一个就是IT兼半导体,包括现在AI,具形机器人,这个大方向,跟IT相关的领域里面去找很细分的,比如说你传感器做得比较好,比如说,你等于说里面的某一个,比如说软件做得比较好,就这样去找,那么找也不能说盲目的去找,所以比如说,有的通过我们园区,通过高校,就像我们现在跟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整个院在合作,这里面几十个,上百个教授里面找出那些比较好的苗子出来,那么这是一个set。

第二个比如说我们讲的新材料、新能源,这个里面非常广阔,各种细分领域非常多,我尤其看好新材料,我也布局了很多一批这样的好苗子。所以这个里面我们去寻找,第三个就是在那些先进的生物技术以及一些高端的医疗器械里面去寻找,这个里面就是说,其实要列出来的话,我们邦明资本有个特点,我们每个礼拜都有分享,我们投资经理把自己的赛道里面一些细分的领域,做剖析、做细分,可能每一个细分你会找到几百个这样的一个很细分的赛道。

所以在这个里面去挑,每个赛道里面,比如说全国大致的一些创业企业能把它搂出来,搂出来能够挑的几家,它走在前面的,团队比较优秀的,又符合比如说邦明投资阶段,因为我们投资阶段是比较偏早中期的,从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到B轮,B轮就少了,就这个阶段的,这样筛选出来,投一个两个,以这种方式去应对当前也比较内卷的科创投资的这样一个热度,所以应该讲不容易,但是总能发现惊喜。所以这就是我对这个行业的这种信心,也是未来我们坚守这个行业的逻辑所在。

主持人:我们听下来都觉得如果按照这种筛选方法一定能够筛选出来好的项目。

蒋博士:是的,我每年比如投个10个、20个项目,我相信会找到三五家以上的这样优秀项目,我现在有一批在手上储备了,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

主持人:很多的投资机构认为现在的资产价格相对以前来说会更理性一点,所以我也想请教各位嘉宾,就是对于未来三到五年的股权投资市场有哪一些的展望?

蒋博士:现在确实资本市场整体的估值下降比较严重,那么对我们做长期布局的机构来说的话有影响,但是不算大。我们投的项目总体上都要经过三五年,甚至八年十年的培养期,所以我们不在乎一时一事的估值的高低,我们更在乎这些企业自身的价值增长,从我们角度来说,它到时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估值退出,并不是我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始终关注的焦点,我更关注这个企业它有没有这样的素质,有没有这样的潜力,有没有这样的竞争力这些具备的话,那么我就愿意长期的跟他去合作。

我们有些项目退出可能赚了百倍的也有,有的可能赚了一两倍的也有,甚至有个别项目不如意的也有。所以这个的话,我是觉得对短期的二级市场或者是一些周期比较短的基金来说可能影响比较大一点,但对我们这样长期布局的早期的科创基金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影响都不是很大。当然,我要说服我的投资人,他们对未来要有信心,他们要坚信邦明资本带来的价值创造能力,要坚信我们国内的科创投资长期的机会,这个是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工作的。

因为现在大家投资机构感觉都一样的,这种偏悲观,因为确实这样的,你比如说每年投的项目有上万家,甚至几万家,每年现在上市的额度对吧?一两百家就不错了。那么未来即使说适当的放开,也就两三百家,四百家。这个比例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也就是百分之一的这样一个比例。所以这个比例对每一家基金机构来说,就说平均数你达到都很低,所以这里面我是觉得,确实如果你把期望都寄托在IPO这一块,确实对很多LP,出资人来说的话,他们已经不信任了,再加上现在整体的估值在不断下降,未来的估值体系大家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对我们投资机构来说,退出问题,退出的估值问题以及给投资人回报信心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所以我就觉得现在当然,对我们早期投资机构来说,你可以确实要设想很多种办法,不同的退出的渠道,IPO虽然是最好的,但是可能也是最难的。除了这个,比如说还有像北交所,或者就是说比如说隔轮退,股权转让、并购等等。

我们对并购确实我们也很关注,因为现在投的项目里面很多具备了比如说三五亿的销售额,三五千万的利润,但这样一种规模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去IPO了。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倒是比较符合很多科创板或者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的要求。一方面,有一个很好的退出的机会,同时其实也助推了这些上市公司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我觉得确实是一举多得。

所以并购这一块,我们确实未来对邦明资本这样机构来说,一定会加大力气,更加专注于这方面的一些机会,帮助我们的企业来寻找这样的渠道,同时也能够使得我们基金的退出更加的顺畅。

还有就是我们做早期的话,我觉得隔轮退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很多投在天使轮,1个亿估值进去了,发展比如说一年、两年,很快它估值会到2个亿,3个亿,5个亿,这时候如果这个项目也比较稀缺,投的人比较多,我早期进去的,占的股比也比较高,就达到百分之十几甚至七八左右,你适当的退出一部分,退出个2%、3%,那么这样的话,既把本收回来,这个回报也能够转起来,同时也能够促使其他机构有这样一个投入的机会,也能够增加我们基金这样一个资源的配置,比如说这个企业,更多的机构投它,有更多的帮手,更多的合作伙伴,一举多得,所以这一块我们觉得也是一个未来我们都关注的这样一种退出方式。

主持人:这其实对选企业当中其实要求还蛮高的。

蒋博士:项目要足够好,要有价值,要得到更多的投资机构的认可。而且我们现在早期投的,它占得股比较高,达到10%、15%、12%左右。上市之后其实这么高的比例是退不出来的。所以其实也希望如果能IPO的话,还是把股比降下来,降到5%甚至以下,这样也是促进了企业未来IPO之后退出的畅通。所以我觉得里面还是能够找到这样的一种不同的退出途径,来缓解IPO的瓶颈。

主持人:其实隔轮退这种方法对于LP来说,LP们很喜欢。

主持人:巴菲特有句名言叫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长长的坡和厚厚的雪,那么结合各位的投资赛道,怎么理解长坡厚雪这个投资理论?

蒋博士:长坡厚雪我可能有一点点不同的见解。我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我感到还没有考虑到这么样一种长坡厚雪的地步,比如说邦明资本投资项目,我有五个维度我去挖掘,第一个,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我们看他的经历,看他的学历背景,看他的技术能级,看他个人在行业里面耕耘的这种能力等等。另外看这个团队的组合,看这个创业团队总体的实力等等,看人、看团队,第一个。

第二个看技术,技术的领先性,技术的可市场化推广程度,技术和同行比较的优势,技术可产业化的能力,前景等等,看技术。第二个就是看市场,看市场整体的规模,看市场未来的发展速度,看市场现在老百姓接受的程度等等。第四个就是看企业的管理,比如说你的股权结构是不是合理,你的治理是不是规范,你是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等等。   

第五个就是看估值,你要有一个合适的估值,当然现在估值下来了,我们觉得大家,各位嘉宾讲到了,还是能够接受的,从这五个维度来挑选企业,你说这个企业是不是长坡厚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个企业大致未来能不能够有出息,能不能够站出来,能不能够战胜同行,会有一点感觉。

如果说有长坡厚雪的话,我倒觉得科创倒是我们现在坚持的长坡厚雪,这也是我对未来邦明资本走的几十年还有更长的路,包括过去的14年一个总结,我有几句话,价值投资有金矿,百里挑一在科创,当初立下乾坤志,道路自信天地长,我们长期坚守科创,我相信科创也许就是我们巴老讲的所谓的长坡厚雪,谢谢。

主持人:其实科创投资,投早期其实就是投人,那么当下会更关注什么画像的创业者?

蒋博士:我接触过无数的创业者,以前我一直鼓励我们的年轻人创业,比如说你有一定技术,有一定的资源能力,也有一定的市场机会,我觉得鼓励创业,这几年来我明显的偏保守了,我们很多有创业意向的,或者来咨询我的,跟我交流的,我都要想好,跟他们讲说你要想好几个问题。

第一,我觉得未来各行各业都很难,都非常卷,竞争很激烈,需求应该讲,有很多需求还在创造出来或者在下降,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你为什么有机会你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他要想好,如果创业失败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第二个,如果做,你为什么能够有机会,比如说你是不是比同行做得更好,是不是比同行发展得更快,是不是技术更领先?是不是有更强大的团队,是不是有更高效的管理等等,或者是不是有更充沛的资金,如果这些你觉得都很淡定,都很成熟,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如果这些你都没有想好,甚至感到没有底气,一定要谨慎,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总体上的感觉,那么很现在很多企业它已经创业了怎么办?他已经在做了,没有退路了,这时候我倒觉得那么可能会要复盘一下,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哪个细分领域,在哪个点上有优势,一定要扬长避短,每个企业都不是全能的。

你觉得我确实整体上我实力是不够,但是我在某一个研发点上,我觉得能够把产品做出来,我销售能力不强,那么好,你就做你的产品,那么到时候跟其他企业合作,甚至跟下游企业合并,被别人并购掉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也就是说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不是谈谁发展大的问题,谈谁机会更多的环境,而是一个怎么样生存,怎么样发挥自己的价值,怎么样在市场激烈的环境里面能够找到自己一席之地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所以我们投资也是这样的情况,你不要想企业未来做大做强做上市,这个机会越来越少,所以说能够有价值创造,能够有估值增长,能够有一定的退出机会,我们就向前推了。所以我们大量的这些创业企业,其实未来日子会很不好过,我很同情他们,其实我也把邦明资本也看作是一个创业项目,我们自己同样其实也在创业,我经常问自己,你邦明为什么有机会,或者你为什么能够做下去,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很难,那么好,你有没有差异化的能力,你有没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你能不能找到所谓的那个长坡厚雪,如果都没有,我早就关门了,我干不下去,不能干,多做一天可能多损失一天,但如果说还有机会,还有信心,那么我们一定要充分的思考,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来做某一两件事情,争取在这个点上形成突破,战胜同行。

主持人:今天其实在座的三位都是很资深的投资人,我想替创业者来问一个问题,就是说你们是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投资潜力和市场前景的?

蒋博士:我觉得我们挑好的项目,确实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来考虑,你像邦明资本我刚刚讲到,五个维度,团队、技术、市场、法人治理和估值,五个维度来挑,我这里不展开,其实刚刚两位老总也都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我要强调的是,我很赞同刚刚齐总讲的,就是说更关注团队,尤其是核心的创创始人。

有时候这个事情能不能成功,可能就在于这个人的综合能力,我也始终相信,比如说我们党能够成立新中国,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少,那毛主席可能少不了。我们创业团队其实也一样,我们投很多项目,最终起来的项目这个创始人确实牛,综合能力确实强,不仅仅是懂行,还有很强的,很高的情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有时候所说的很会忽悠,但综合能力特别强。相反那些不成功的项目,有时候他技术不错,起得也很早,最后被别人打败了,还是综合能力不够,所以综合来考察,最终归根到底落脚在一个什么?投资、投人、投未来,投资是投的这个人,尤其是这个创始人,投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有时候经常复盘,经常思考,也经常总结一些这样的东西,我现在越来越有一点相信一定的缘分,我有时候看人,我跟这个创始人第一次交流,我一定到企业去看,看了跟他交流,我看一种感觉,有的创始人我一跟他交流之后我就想投他,有些人看了之后我觉得可能不行,我看了我觉得他可能不一定成得了事。

有些人跟他一聊之后,觉得他这个人肯定能成事,我就愿意把钱投给他,我更相信一点直觉了,所以我觉得,当然你得多维度去考虑,有专业的团队去分析,最后再结合我的那么一点点的感觉,我觉得是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现在对项目的挑选的这样一个标准,这个里面有更客观的指标,也带有一定主观的成分。那么既带有现实的这样一种状态,更带有对未来的一种预期,那么这个结合起来,就是这样能不能投的都准?我觉得不见得。

我现在要求大概比如一个基金投二十个项目。有那么三五个项目,能够有一定的爆发性,能够有十倍更上的增长,这个基本上能做到,能够有比如说三五家,一般比例,比如占了一半的项目,稳步发展,正常经营,赚个一两倍、两三倍也可以,允许三五家项目不行,最后血本无归,我也认了。这样的话,其实对一个基金来说回报还是可以的,很多投资人还是认可的,我自己还是有底气的。谢谢。

主持人:蒋博士刚才讲到很有意思一点,其实资本赋能企业很讲究,包括我们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讲究缘分,讲究磁场。我们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专业创新,我想请各位分享一下怎么理解专业创新?

蒋博士:其实这个题目确实很大,我们一直讲创新,我也是理工科背景出身,我学的本科专业叫生物医学电子学,所以它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涉及到生物、材料、物理、电子,什么计算机都涉及到了,所以也对我们邦明资本后来定位的三个方向的投资,可能也有一定的这种专业背景的考虑。

我觉得创新其实是一个泛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可能都跟创新在打交道,自己学习到新的知识,我们看不同的企业,吸收到更多的新信息,这里面我觉得更多的还在于能不能跟我们企业的价值跟未来的发展充分有机的结合,我们这个点能不能把它聚焦到企业的价值点上来。那么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会跟创新,跟专业始终打交道,尤其是我们专注于早期的科技投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坚持,谢谢。

主持人:谢谢。我们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资本对于企业的赋能。谢谢!


注:2024年陆家嘴投融资论坛暨第一财经股权投资论坛,以科技创新为内驱力,推动技术突破、产业发展转型,新质生产力为股权投资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次论坛以专业、创新为主题。更聚焦持续推动社会价值创造、拥有良好投资业绩、具备新质生产力投资思想和理念的优秀投资机构和投资人。

  • 上海邦明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38775号-1 联系电话:+8621-65105827 E-mail:bmc@bmc-sh.com